近期,工厂游持续升温,成为文旅热点。在汽车厂见证整车诞生、去饮料厂观摩饮品灌装、到印刷厂体验书籍成型……一众企业开门纳客,推动产区变景区、生产线转型风景线,既彰显制造业的独特魅力,也在文旅市场吹起一阵消费新风。
工厂游缘何出圈?热度背后有哪些“成长的烦恼”?如何经由工厂游,打开更多发展新空间?
不论是开放车间欢迎合作伙伴,还是组织专题活动吸引消费者,工厂游似乎并不新鲜。但当下它为何如此吸睛圈粉,实现了华丽转身?
工厂变了。有网友回忆曾经的工厂游,无外乎是看模型、听讲解、合个影,既接触不到真实的生产流程,也无从理解具体的工业知识。但当下出圈的工厂游却全然不同,从透明的生产车间,到真实的产品体验;从流畅舒适的观览动线,到声光电融合的展示方式,工业的硬核属性叠加文旅业的软性叙事,自然接得住游客的期待。
规避了旅游业的痛点。比如,千篇一律的文旅产品被人诟病,但工厂处在激烈市场竞争中,往往有突出的产品特点或独家技术路线,“查重率”更低,更具看点。再如,传统文旅依赖自然时令,存在淡旺季,但工厂游可以常态开展,能更好触达市场。
工厂游打开的不仅是工厂的大门,实际上也是在用开放的态度去叩开消费者的心门。一方面,许多工厂亮出“黑科技”,讲出产品的“台前幕后”,以既往无处了解的知识充盈着受众的好奇心。
另一方面,对消费者监督权利的尊重,更构成了工厂游出圈的基础。近期,许多食品企业的工厂游在社媒走红,消费者在工厂“连吃带拿”,看似是体验产品,实际上也是对企业的生产流程与安全标准做了“亲自把关”。企业一次次与个体消费者产生的良性互动,也会反过来为企业在社会中赢取信任额度,推动“游览—信任—复购—产业升级”的正向循环。
吸引游客第一次走进工厂的,可能是炫目的技术奇观,但让游客持续走向工厂的,却是科技变革与背后的文化认同。一个典型案例是,近期,小米汽车工厂游、宇树科技工厂游一票难求,两者除了有较高的市场认知度外,还因为其作为科技创新佼佼者的吸引力。
这或许是激发游客向往的重要原因。这类工厂孕育出的,绝非仅仅是一件件新奇的工业制品,更是新时代的中国工业文明与发展方式。置身其中,本身就是在感受文化自信。
工厂游火热,胜在新模式、新环节、新体验,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新问题、新挑战。
要清楚,评判工厂游质量的,始终是游客和市场。市场认可、游客买账,工厂游才能健康发展。
但眼下,一些企业对工厂游的研究规划不足,所打造的产品仍然是“上车睡大觉,下车听汇报”的走马观花老套路,无法满足当下游客文旅需要;一些企业输在缺乏特色,虽然真金白银打造了展馆,但表现形式却是东拼西凑“借鉴”而来,与同业其他工厂别无二致;还有一些工厂本末倒置,把工厂游异化为生硬的广告宣传,或穿插销售环节,或拉踩同行竞品,让游客感到格局小、不自在……凡此种种,均是走错了方向,难以在市场中立足。
面对工厂游的流量火热,许多企业可能都会眼红心痒,但发展文旅不是打造盆景,打开工厂大门前,更要好好掂量下自身的运营管理能力。
此前不乏一些工厂,批量策划活动,希望吸引眼球,却因服务能力跟不上而草草收场。而近期,也有媒体调查发现,一些工厂因不具备组织接待散客的条件,将自身的一日游名额外包给第三方旅游机构销售。这看似便利了企业,却可能滋生隐患,甚至给企业带来舆论危机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前段时间,有工厂举办的进厂研学活动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,留下血的教训,已经敲响了行业警钟。
实际上,工厂游的每一个亮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,其往往是产业上下游的联动成果,也反映着一地的工业发展成效,这本身就是值得深挖的故事。
但就眼下看,许多地方对工厂游、工业游的开发规划,还处在有基础无生态、有生态无品牌、有品牌无传播的尴尬境况。一项研究数据同样能佐证这一点:全球工业旅游产值约占旅游总产值的10%—15%,而中国目前的市场占比不足5%。能否让有技术的企业发出自己的声音,让缺少关注的企业也能得到市场的青睐,打通工业制造业与用户深度对话的新路径,各地仍可以进一步探索。
工厂游如果仅是个体企业单打独斗,难免一盘散沙,也无法在“卷”起来的文旅市场中形成声量。时下许多出圈的工厂,大多聚集在长三角、珠三角等工业发展较早、产业集中度高的地区,加之当地此前系统性的文旅规划,才成功出圈。
经验值得借鉴。重庆制造业发展门类齐全,更有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、摩托车、笔记本电脑等优势产业不断刷新存在感,亦可在工厂游的热潮中,拓展汽车文化、摩旅生活和游戏电竞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元素,形成展示重庆“工业+文旅”的硬核新名片。
工厂游吸引人的不是好技术,而是好技术孵化的好故事。这提醒着企业,要在内容和传播上下功夫。
一方面,开云电竞官方网站要找到小切口,做好工业知识的有机“转译”。这不仅需要运用VR、AR等多媒体技术,也需要在内容选择上贴近市场,找到市场关心且易于传播的价值点。另一方面,工厂游还可以轻量化触达受众,如将具体的生产环节平移到科普文博、社会教育等线下场景,经由路演、快闪等方式拉近与民众的距离,形成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。
近年来,以工厂游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工业旅游,在宏观政策中的出镜率越来越高。不论是文旅部常年评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,还是此前15部门联合印发的《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》,都将“工业+”和“旅游+”摆在了重要地位,这不仅透露出新趋势,更启示着机遇。
为此,我们不能单单着眼文旅,也不该仅仅关注工业,而是要以文旅为媒,以工业为平台,推动工业生产真正为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服务,让现代化的文旅服务体系不断完善,让其在跨界融合中探索出更多的发展可能。
话题的热度终会过去,但真正的价值应当坚守。工厂游的动人之处,是让我们看到,那些改变我们生活的创造并不遥远,它们可感可及,并且一直在发生。